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气象警报 气象警报

尉氏天气

zmhk 2024-06-05 人已围观

简介尉氏天气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尉氏天气的相关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尉氏天气的讨论,我们开始吧。1.调研技术方法与质量控制2.岳飞是哪个朝代的,是什么样的人物3.“竹林七贤”的来源和涵义?

尉氏天气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尉氏天气的相关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尉氏天气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调研技术方法与质量控制

2.岳飞是哪个朝代的,是什么样的人物

3.“竹林七贤”的来源和涵义?

4.白江口海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5.竹林八贤是谁

尉氏天气

调研技术方法与质量控制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调研是通过抽样统计完成的,其技术方法主要包括:环境单元划分、野外调查、采样设计、样品采集、样品测试、数据处理和环境背景值确定等。其中,正确划分地下水环境单元和确定采样点的代表性是前提条件,采样和测试的质量保证是关键环节。调研程序及质量控制体系见图6-2。

       研究项目共47项,其中重点研究项目16项:Cu、Pd、Zn、Cd、Cr6+、Ni、Hg、As总Fe、Fe2+、Mn、Co、V、Mo、Se、F﹣;一般研究项目31项:温度、pH、Eh、电导率、DO、COD、总硬度、总矿化度、K+、Na+、Ca2+、Mg2+、 、Cl-、 、 、 、 、 、B、 、Br-、I-、H2SiO3、Li、Sr、酚、氰化物、六六六、DDT、有机磷。

       一、地下水环境单元划分

       地下水的化学物质组成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有其特定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环境相同的水文地球化学单元,其地下水化学成分含量数列应具有相同的总体分布。分类随机抽样的实质是科学分组与抽样原理相结合,即通过划分环境单元,按照一定的统计模式,在单元内随机布点,从而确定背景值。

       图6-2 调研程序和质量控制体系图

       环境单元的划分是依据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的总体一致性为前提,全面考虑影响地下水化学成分的主次因素而划分的。本区大部分地处黄河冲积平原中上游主流相带,尉氏县西部分布有古黄河冲积平原及小面积双洎河冲积平原。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主要与含水介质、水动力条件、氧化还原环境及地形、地貌有关,所以,将本区浅层地下水划分为4个环境单元,中深层地下水划分为2个环境单元,深层地下水(300~600米)划分为1个环境单元。具体划分如下(图6-3)。

       图6-3 环境单元划分图

       I1:黄河冲积平原浅层淡水环境单元;

       I2:黄河冲积平原浅层咸水环境单元;

       I3:古黄河冲积平原浅层地下水环境单元;

       I4:双洎河冲积平原浅层地下水环境单元;

       Ⅱ1:古黄河冲积平原中深层地下水环境单元;

       Ⅱ2:黄河冲积平原中深层地下水环境单元;

       Ⅲ:黄河冲积平原深层地下水环境单元。

       其中,I1、I2是本次研究的重点单元,Ⅱ1、Ⅱ2、Ⅲ单元作一般了解。各环境单元地质环境特征见表6-1。

       表6-1 下水环境单元地质环境特征简表

       二、野外调查

       (一)野外调查的准备

       在已有1:20万水文地质普查成果的基础上,充分收集井孔地质和水质资料,并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以获取对工作区地质、地貌及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的总体性认识,了解和掌握地下水水质及环境污染状况,为野外调查工作做好准备。

       首先,把有关井孔资料在室内进行初步筛选,将初选水点标定在1:5万地形图上,有关资料填写在调查卡片上。其调查点选择原则是:

       (1)水点所属含水层组清楚;

       (2)水质状况与环境地质条件相吻合, 含量不超过20mg/l;

       (3)受人为污染的可能性小,与公路距离适当;

       (4)考虑随机、均匀分布的原则。

       其次,要准备总溶固、 野外快速测定仪器和试剂,以及井深、水位等调查用品。

       (二)调查方法和内容

       调查采用路线穿越方式进行。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地质背景、人为环境、采样可行性方面。

       1.地质背景调查

       重点了解水点的基本情况及水点在环境单元中的代表性。查明或核实:

       (1)水点的基本情况:如位置、井深、水位埋深、动态变化情况、出水量、建井时间及使用年限等。

       (2)水点的井孔结构及开采层位,开采利用情况。

       (3)地下水的物理性质,现场测定总溶固,以了解其矿化度。

       (4)水点所处的地形、地貌特征、周围的土壤,植被状况。

       2.人为环境调查

       重点是了解水点作为背景点的自然程度及污染状况,需查明:

       (1)周围环境状况,与居民点的位置及距离,是否受厂、矿及排污河、沟的影响。

       (2)水点的卫生防护状况。

       (3)现场测定 含量,了解水质状况。

       (4)查明开发利用史及使用过程中有无异常情况或地方病。

       3.采样可行性调查

       主要了解水点的交通条件及采样条件。

       (三)采样点的选择

       采样点的选择是在水点调查的基础上现场确定,其数量应多于实际采样点数,选点的原则如下:

       (1)工作人员应熟悉区域环境地质条件,按照总体设计的要求,在统一的方式下进行。

       (2)采样点尽量选在居民点上游,城镇、厂矿及排污河、沟等易受到污染的地段不得布点。

       (3)水点所属含水层(组)清楚,在环境单元中有较好的代表性。

       (4)选择地下径流条件较好、经常使用的水点,不选长期废置不用的井。

       (5)地下水中 含量小于20mg/l。

       (6)考虑交通方便及采样便利因素。

       (7)考虑随机与均匀的原则。

       野外调查结束后,对野外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划定地下水环境单元界线,为采样设计,制定采样方案提供依据。

       三、采样设计

       (一)采样点的布设原则

       (1)采样点的布设必须在环境单元中具代表性,避开污染源及污染地段。

       (2)按随机均匀的原则布设采样点,同时,对不同环境单元具有控制性。

       (3)采样点数量应满足数理统计要求,对地质条件复杂、水化学成人变异程度大的重点研究单元,适当增加采样点的数量。

       (4)对非重点研究单元和目的层(中、深层地下水),从实际出发,仅布设一定的控制性样点,其数量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5)考虑技术合理、经济可行和因地制宜的原则。

       (二)抽样点数及采样数量的确定

       1.确定抽样数的数学模式

       按下列套合方差分析系统进行采样设计:

       yij=u+Δyij,yij=Qi+βj+Cij

       式中:yij——第j个单元,i个水点某元素的测定值;

       u——地下水中某元素的含量平均值;

       Δyij——抽样误差;

       Qi——元素真值与均值的离差;

       βj——抽样系统误差;

       Cij——抽样偶然误差。

       因此,抽样总数应满足对抽样误差的控制及所含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分析的需要。

       2.各环境单元采样点数的确定

       根据抽样理论,抽样单位数与研究总体的变异程度、允许极限抽样误差及抽样推断的信度有关。一般来讲,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异程度是一定的,常用控制抽样误差的方法估算环境单元所需的基本抽样点数。即利用已有水化学资料,根据某些分析精度可靠而且变异程度较大的研究项目的允许误差统计求得。计算公式如下:

       当总体分布为正态时: ,引进变异系数

       所以

       河南省地下水资源与环境问题研究

       3.样品类型及数量

       本次研究布设普查样、对比样、内检样、过滤试验样四种地下水样品。

       (1)普查样:各采样点同期采集的样品,是调研的主要样品,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均匀性、随机性和控制性。其样本容量满足了环境单元数量统计所需的最少抽样点数。根据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他地区的经验,普查样定在平水期采集。

       (2)对比样:在普查样中采集的重复样。于普查样后1个月采集,用以评价系统误差,其数量根据环境单元抽样点数确定。

       (3)内检样:是与各类样品同时采集的质量控制样,以检查采样及测试过程中的偶然误差,其数量按普查样的5%布设。

       (4)过滤试验样:为了解不同环境条件下地下水物质组分的存在状态而布设的试验样品。

       4.其他样品

       为了解和研究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形成与其他环境要素的关系,适当布设了一定数量的地表水样、土壤样和粮食样品。各环境单元样品类型及数量见表6-2。

       表6-2 各环境单元样品类型及数量一览表

       四、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工作是环境背景值调研的关键环节之一。除严格执行有关地下水样品采集规程外,针对环境背景值调研的要求,特别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了采样质量。

       (一)采样准备工作

       (1)选用材质均一、化学稳定性好的高压低密度聚乙烯塑料桶和硬质磨口玻璃瓶作为盛样容器。

       (2)所有盛样容器均在实验室内进行洗涤处理,经检合格后,装入洁净塑料袋中密封待用。

       (3)准备好采样所需的物品,如保护剂、采样用品、封口石蜡纱布、塑料袋、包装箱、采样记录卡片等。

       (4)专门配备了轻便式的抽水机一台、汽车两部,确保采样工作的连续、顺利进行。

       (5)所有采样人员经过必要的培训熟悉采样的规程和技术要求。

       (二)地下水样品的采集

       1.水源预处理

       其目的是抽出井内滞水,保证采样条件的一致性。机井一般在抽水30分钟后,手压井在抽取10分钟后,待新鲜地下水流出后再进行采样。若机井正在连续抽水时,可直接采样。

       2.样品采集与保存

       采样前,盛样容器及采样工具应用原样水冲洗3次至5次。采样时,一般用容器在出水口直接接取,现场加入保护剂,现场进行编号及填写送样单。普查样采集数量及保存条件见表6-3。

       表6-3 普查样采集数量及保存条件一览表

       3.样品运输及送检

       每采2天为1批样品,用专车于48小时内送到实验室,特殊情况不超过72小时。实验室设专人接收样品,认真办理送检手续,发现不合格样品要及时通知补取。

       4.采样过程中质量保证措施

       (1)参加采样人员分工负责,熟练掌握采样的技术要求。指定专业人员添加保护剂。

       (2)采样时,发现水点有污染迹象或因其他原因不能采样时,应更换采样点,并按照有关原则就近现场选定。

       (3)对于个别较长时间不用的井,要延长抽水时间,直至符合采样要求后方可采集。

       (4)配备专用抽水机,统一采样条件。不得直接从井中提取。

       (5)采样时,注意天气变化及周围环境影响,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6)采样过程中,防止采样用品及盛样容器的污染,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采样时禁止吸烟和使用化妆品。

       (8)认真填写采样卡片,防止样品错乱。

       (三)其他样品的采集

       1.地表水样

       采集要求及步骤同地下水相似,采样深度控制在0.5m 以下。

       2.土壤样

       采集时,先剥去表层土,然后按深度要求采集。每个样品采集2组,深度分别为0.1~0.3m和0.4~0.6m。采集用竹器,禁用铁器,采集后,装入聚乙烯塑料袋中密封后再装入布袋中。

       3.粮食样

       在土壤样采集处,采集当年小麦颗粒干样2.5kg。

       五、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就是对获取的大量分析数据进行统计检验及计算,并正确确定地下水环境背景值。除了部分数据预处理外,整个数据处理均在计算机上完成,形成了一个由原始数据输入、编辑定型、建立数据库、统计检验及计算到结果输出的处理系统。

       (一)数据预处理及质量检验

       1.污染点的判定

       本区为农业区, 含量大小是地下水是否受到污染的主要标志。当地下水中 含量大于20mg/l时,视为受到明显污染的水点,统计计算时,微量元素可参加统计,常量组分予以剔除。

       表6-4列出了浅层地下水中 含量的分布状况。从表可以看出,所定抽样点 含量绝大部分小于5mg/l,也就是说,本区大部分浅层地下水基本未受污染,本次抽样调查点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表6-4 浅层地下水 含量分布统计表

       2.数据的选用

       按下列原则对分析数据进行处理选用:

       (1)以同期采取的普查样品的分析数据作为一次性数据参加背景值统计。

       (2)对于同期多次分析数据进行方差分析,误差不大者,确定一个为使用值或取其平均值。误差较大者,分析原因后,确定使用值。

       3.当元素含量低于检出限时的情况处理

       (1)报出率<50%,取元素最小值作为背景特征值;

       (2)报出率为50%~80%时,取样本中位数作为背景特征值;

       (3)报出率为80%~100%时,取元素最小值的0.7倍参加背景统计;

       (4)宏量组分检出为0时,按“0”处理。

       4.数据可利用程度检验

       根据对比样分析结果,对数据进行了双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见表6-5。从表可以看出,测试数据系统误差和偶数误差较小,F 检验表明,大部分数据可利用程度较高,误差变化对元素真值的影响不大,可以满足背景值的统计要求。对于个别元素误差较大者,查明原因后,经适当处理后使用。

       表6-5 方差分析结果统计表

       (二)建立数据库

       根据课题要求和调研结果,建立了抽样点基本情况数据库、原始分析数据数据库和环境背景特征值数据库,各库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为数据的分析、计算及查询使用提供了方便条件。

       1.抽样点基本情况数据库

       该库主要包括抽样点的基本情况,如编号、所属环境单元地下水类型、地理位置、井深、水位埋深等基本情况。

       2.原始分析数据数据库

       该库是本次调研的重要成果,内容包括了各域、单元、水点的地下水46项化学组分的实测含量,共4500多个数据。每个样点作为一个记录,并确定相应的分类代码,以实现多向分检。

       3.地下水环境背景特征值数据库

       本库集中反映了本区地下水环境背景特征值,包括浅层地下水和中、深层地下水两个全域、7个地下水环境单元地下水中46项元素组分的分布类型、集中值、算术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几何均值、几何标准差、几何变异系数、中位数、中位数、众数、背景区间、含量范围等特征值,是调研成果的综合反映。

       数据库采用DBASⅢ数据管理系统及BASIC语言程序编制:具有速度快,易操作等特点。配备了数据检索、汇总、打印、显示等多种使用功能,建立了相应文本文件。整个数据库信息贮存在360K B软盘上,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查询、计算及使用提供了快捷便利条件。

       (三)异常值及分布类型检验

       1.异常值检验

       尽管在布点、采样、测试等过程中已采取了多种控制措施,因人为或自然因素,个别分析数据仍可能是异常值。数据异常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水文地球化学异常,即客观存在;另一种是因人为等偶然因素造成的。前者予以保留,不参加统计,以高含量或低含量表示。后者予以剔除。

       异常值检验方法采用GUBBS法、T-M 法和DIXON,以GUBBS法为主。一般取α=0.01确定异常值。异常值的剔除应充分考虑环境地质条件,无论是保留或剔除都要慎重,以少剔除为原则。

       2.分布类型检验

       本次分布类型检验采用以下方法:

       (1)Visetivs置信带法:适用于容量为10~30的样本,该方法精度较高,是主要的检验方法。

       (2)W 检验法:适用样本容量为10~50个,也是主要的检验方法。

       (3)偏度、峰度法:适用于容量大于10的样本。

       (4)Kolmogorv.Smirnov法:适用容量大于10的样本。该方法检验宽容度大。

       (5)x2检验法:适用于容量大于50的样本。

       分布类型检验显著性水平取α=0.05。确定分布类型时,采用两种以上的方法。N<10时不进行分布类型检验。

       3.背景特征值计算

       为了较全面地反映环境背景值特征,共计算了算术平均值、算术标准差、变异系数、几何标准差、几何平均值、几何变异系数、对数平均值、参数标准差、对数变异系数、中位数、众数、百分位数等统计特征值。

       六、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确定

       (一)统计单元划分

       以地下水环境单元为基本统计单元,分别计算确定各环境单元的地下水背景值。在此基础上,将各浅层地下水环境单元视为一个总体统计单元,确定浅层地下水全域环境背景值。将中深层和深层地下水作为一个总体统计单元,确定中、深层地下水全域环境背景值。

       (二)环境背景特征值的确定

       对于不同的统计样本及分布类型,选用不同的特征参数来表示。

       (1)当统计项目为正态分布时,用算术平均值(X)和标准差(S)反映总体的背景特征参数,用算术平均值表征统计对象的集中值,用X±αS表示背景分级值。

       (2)当统计对象为对数正态分布时,用几何平均值(X n)和几何标准差(Sn)反映总体的背景特征参数,用几何平均值表示统计对象的集中值,用X n×Snα或X n÷Snα表示背景分级值。

       (3)统计项目为偏态分布时,用中位数(Me)表征统计对象的集中值,用一定样本概率下的百分位数(Pp)表示背景分级值。

       (4)统计对象样本数小于10时,用中位数表示其集中值。

       (三)背景区间的划分

       为了反映各元素组分在全域中的分布特征,将背景区间划分为高背景、较高背景、背景、较低背景、低背景五级。背景为95%置信限。背景区间以外的含量为高含量或低含量。背景分级取值见表6-6,各背景级样本概率取值见图6-4。

       表6-6 元素组分背景区间划分表

岳飞是哪个朝代的,是什么样的人物

       春秋时代及其以前,黄河出积石山(今青海南部或甘肃临夏西北)“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龙门以下一段南流至华阴向东,经三门过孟津与洛河汇流,其流道大体与今河相同。再下过大伾山北流,穿过漳河,经今河北周曲县以东向北,然后分为数支,分道入海。最北一支为主流,到今深县南折而向东,循漳河至青县西南,又东北经天津东南入于渤海。这条河最早为《禹贡》所载,故又称“禹河”。

       春秋至今,两千余年,黄河下游河道多次迁徙,重大者有以下数次。

       一、周宿胥口河徙

       《汉书·沟洫志》寻|王莽大司空橡王横语:“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史称此为黄河第一次大改道。清胡渭《禹贡锥指》进一步指出,“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川,右经滑台城(滑县旧城),又东北经黎阳县(泼县东北兰里)南,又东北经凉城县,又东北为长寿津,河至此与深川别行而东北入海,水经谓之大河故渎。”按《水经·河水》所记,大河故渎大致经今河南滑县、俊县、濮阳、内黄、清丰、南乐,河北大名、馆陶,山东冠县、高唐、平原、德州等县市境,德州以下复入河北,经吴桥、东光、南皮、沧县而东入渤海。

       宿胥口河徙之后,禹河旧道,有时还行水,至战国中期才完全断流。

       二、新莽魏郡改道

       新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河决魏郡,泛清河以东数郡”。在此以前,王莽常恐“河决为元城家墓害,及决东去,元城不忧水,故遂不堤塞”,致使河道第二次大变。

       魏郡河决之初,水无定槽,泛滥于平原、千乘之间,后经王景治理始得以稳定。据《水经》记载,此河大致走今濮阳南,范县北,阳谷西,莘县东,在平东,禹城西,平原东,临邑北,商河南,滨州北,利津南而入渤海。该河道保持了800余年,至北宋景柏初始塞。

       三、北宋澶州横陇改道

       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七月,河决澶州横陇塌,于汉唐旧河之北另辟一新道,史称横陇河。横陇河的流经,《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5载,“河独从横陇出,至平原分金、赤、游三河,经橡、滨之北入海。”气姚汉元《中国水利史纲要》说,“河决时弥漫而下,东北至南乐(今县)、清平(今为镇)县境,......自清平再东北至德州平原(今县)分金、赤、游三河,经橡(治庆次,今惠民县)、滨(治渤海,今滨县北)之北入海。”邹逸麟《宋代黄河下游横陇北流诸道考》定此河“经今清丰、南乐,进入大名府境,大约在今馆陶、冠县一带折而东北流,经今聊城、高唐、平原一带,经京东故道之北,下游分成数股,其中赤、金、游等分支,经橡(治今惠民县)J、滨(治今滨县)二州之北入海。”今清丰六塔集以东尚有遗迹,向北经莘县韩张集(故朝城)以西,下经聊城堂邑镇、陵县县城以右,高唐、平原、惠民以左。此河道形成之初,“水流就下,所以十余年间,河未为患”,但到庆历王四年,“横陇之水,又自下流海口先淤,凡一百四十余里”,“其后游、金、赤三河相次又淤,”下流既淤,必决上流,终于在庆历八年发生了商胡决口改道。

       四、庆历八年澶州商胡改道

       宋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河决商胡埽(濮阳东北二十余里栾昌胡附近)”,改道北流,经大名(今县)、恩州(清河县西北)、冀州(冀县)、深州(深县)、瀛州(河间县)、永静军(东光)等地,至乾宁军(青县)合御河入于渤海,史称北流。后12年,即嘉桔五年(1060年),又决大名第六埽,下流“一百三十里至魏(大名)、恩、德、博之境曰四界首河,”再下合笃马河(今马颊河)由无棣入海,时称二股河,也称东流。东流与北流并存了近40年,且互为开闭,直至元符二年(1099年)六月末河决内黄口之后,东流遂绝。商胡改道,也是一次大改道,北流河道已移在西汉屯氏别河和张甲河以西,其下游与禹河主流已十分逼近。

       五、南宋建炎二年杜充决河改道

       建炎二年(1128年)冬,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自酒入淮,以阻金兵”,黄河下游河道,从此又一大变。杜充决河的地点,史无明文,《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定在滑县上流的李固渡(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以西。决口以下,河水东流,经今滑县南,濮阳、东明之间,再东经、鄄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汇入泗水,经泗水南流,夺淮河注入黄海。此后数十年间,“或决或塞,迁徙无定”。迁徙的范围,主要在今豫北、鲁西南和豫东地区。此次决河改道,使黄河由合御河入海一变而为合泗入淮,长时期由淮河入海。

       六、南宋蒙古军决黄河寸金淀改道

       南宋端平元年(金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军“决黄河寸金淀之水以灌宋军”,黄河河道又一次较大的变化。寸金淀在今延津县脖城东偏北三十里的滑县境内。决河之水南流,经封丘西、开封东入陈留县(今开封县陈留镇)境,以下“分而为三,杞居其中。”杞县“城之北面为水所坦,遂为大河之道,乃于故城北二里,河水北岸,筑新城置县,继又修故城,号南杞县"。“大河流于二城之间,其一流于新城之北郭帷河中,其一在故城之南东流”。新城北一支夺滩河由帷州、宁陵、归德至夏邑,以下分流经糠水至宿迁合酒和经作水故道至酒州入淮。中间一支为主流,由新旧杞县城之间南流入涡,经鹿邑、毫州、蒙城至怀远入淮。旧城南一支,经太康、陈州入颖,经颖州、颖上入淮,同时也分流入涡。后因归德、太康二地要求,“相次堙塞南北二汊,遂使三河之水合而为一”,全由涡河入淮。此河行水60余年,到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河决杞县蒲口,沿旧河东流合泗入淮为止。

       七、明洪武至嘉靖间河道变迁型

       明初黄河,经河南荥泽、原武、开封,“自商、虞而下,由丁家道口抵韩家道口、赵家圈、石将军庙、两河口,出小浮桥下二洪”,经宿迁南流入淮。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河决原武黑羊山,“东经开封城北五里,又东南由陈州、项城、太和、颜上,东至寿州正阳镇全入于淮。曹、单间贾鲁所治的旧河遂淤,主流徙经今西华、淮阳间入颖河,由颖河经颖上入淮。

       正统十三年(1448年),河先决新乡八柳树,“漫曹、濮,抵东昌,冲张秋,溃寿张沙湾,坏运道,东入海”。后又决荥泽孙家渡口,“漫流于原武,抵开封、祥符、扶沟、通许、洧川、尉氏、临颖、郾城、陈州、商水、西华、项城、太和”,沿颜水入淮。二河分流之初,北河势大,故沙湾屡塞不成;景泰四年(1453年)以后,南河水势渐盛,“原武、西华皆迁县治以避水气时为便利清运,纳河南御史张澜的建议,自八柳树以东挑挖一河以接旧道,"灌徐、吕"。

       景泰六年(1455年)七月,塞沙湾,黄河主流复回开封以北,沿归、徐一路旧道,经宿迁、淮阴入淮。弘治二年(1489年)以后,白昂、刘大夏采取“北岸筑堤,南岸分流”的方策,一再疏浚孙家渡旧河,分杀下流水势。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南岸故道尽塞”,“全河尽出徐、郊,夺入淮泗”,至隆庆六年(1572年),“南岸续筑旧堤,绝南射之路,”进一步使河道得以稳定。此后,黄河归为一槽,由开封、兰阳、归德、虞城,下徐、邳入淮,一直维持了280余年。

       八、清咸丰铜瓦厢改道

       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十九日,兰阳铜瓦厢三堡下无工堤段溃决,工二十日全河夺溜。

       铜瓦厢决口后,溃水折向东北,至长垣分而为三,一由赵王河东注,一经东明之北,一经东明县之南,三河至张秋汇穿运河,人山东大清河。当时清廷忙于镇压太平军,无暇塞治,文宗谕示:“现值军务未平,饷糈不继,一时断难兴筑,……所有兰阳漫口,即可暂行缓堵”。黄河自此改道东北经今长垣、濮阳、范县、台前入山东,夺山东大清河由利津入海。

       九、民国27年郑州花园口决河南徙

       民国27年(193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本侵略军的进攻,派军队扒决黄河。6月5日,先将中牟县赵口河堤掘开,因过水甚小,又另掘郑州花园口堤。9日花园口河堤掘开过水。后三日,大河盛涨,“洪水滔滔而下,将所掘堤口冲宽至百余米”。大部河水由贾鲁河入颜河,由顾河入淮;少部分由涡河入淮。至民国36年(1947年)3月15日堵复花园口决口,大河复回故道。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情况见图1一1。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答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 受不了这种折磨。

       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

       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

       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

       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

       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从前,有个打渔的老头,他有个女儿叫黄荷。有一天,老头在河中捞起一个小男孩,这男孩和黄荷一般大小。老头将男孩带回家,给他起了个名子叫黄河。黄河渐渐长成了一个英俊威武的小伙子,老头便把美丽贤慧的黄荷嫁给了黄河。有一年过年的时候,老头突然得了一种病,什么也吃不进去,急得一家人团团转,又求神,又请医,还是治不好老头的病。这事乐坏了一个对黄荷不怀好意的财主,财主叫人装神弄鬼,说什么,要治地好老头的病,除非用悬崖草,河底沙做药引子,小两口一听便各自去取药引子,黄河去河底取沙,黄荷去悬崖摘草。

       谁知黄河一去不复返,淹死在河里,家里人知道后哭的死去活来,不久,黄荷的爹娘相继去世,财主一见时机到了,便千方百计的迫使黄荷嫁给他,黄荷为给爹爹报仇,就假装同意,不过她让财主向黄河取沙的那条河叫三声"爷爷"那天,黄荷全身洁白,站在河边,泪水象断了线的珠子,在财主面对黄河叫"爷爷"的当儿,她乘财主不注意,将他推入河中,然后自己也跳进去,河水马上掀起大浪,浑浊汹涌,气势逼人....

       从此,黄河的水再也没有清过,好象日夜向人们诉说着黄荷的不幸遭遇.......

“竹林七贤”的来源和涵义?

       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抗金英雄,民族英雄。

       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于北宋末年投军,金军南下江南,岳飞独树一帜,坚持抗金,收复建康。绍兴三年(1133年),被任命为沿江制置使,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

       次年春,岳飞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下了伊、洛、商、虢等州,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

       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赵构、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岳飞班师。

       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扩展资料:

       公元1103年(北宋崇宁二年),岳飞出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河南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家。传说岳飞出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故父母给他取名飞,字鹏举。

       少年岳飞,为人沉厚寡言,常负气节。喜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等书。曾拜周同(《说岳全传》等改为“周侗”)为师,学习骑射,能左右开弓。?

       不久周同病故,岳飞每逢初一、十五,都亲到坟上祭奠。 飞之后又拜陈广为师,学习刀枪之法,武艺“一县无敌”。 岳飞生有神力,不满20岁时就能挽弓三百宋斤,开腰弩八石,“时人奇之”。

       岳飞是中国古代治军的楷模,“岳家军”成为一时的典范。他虽然没有军事论著传世,但从其散见于史书篇牍中的论述和军事实践,可看出岳飞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前人在总结岳飞的治军思想时指出有六个方面:贵精不贵多;谨训习;赏罚公正;号令严明;严肃纪律;同甘苦。这六方面的核心便是以严治军。

       由于岳飞严于治军、善于治军,故“岳家军”战斗力强,“皆可以一当百”,金人也赞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家军”为当时一些将帅所叹服,也为后世一些名将所效法。

       百度百科-岳飞

白江口海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

       他们常集於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在政治上,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更因此被杀。相反王戎、山涛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并成为其政权的心腹。在文章创作上,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他以老庄崇向自然为论点,说明自己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又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透过比兴、寄托等手法,隐晦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恶行,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由是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

       嵇康

       嵇康(224—263),三国时谯国銍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於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

       阮籍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於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獮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

       ----------------------------------------------------------

       山涛

       山涛(205—283),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於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

       向秀

       向秀(约227-272),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 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后郭象“ 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张“ 名教”与“自然” 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遥”,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于“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遥” 而违反“名教”。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

       刘伶

       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颂〉一篇。

       ---------------------------------------------------------------

       阮咸

       阮咸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贤” 之一。阮籍之侄, 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为人旷放,不拘礼法。善弹琵琶。

       ------------------------------------------------------------

       王戎

       王戎(234—305),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惠帝时,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

       

参考资料:

/49/articles/040901123420312.aspx?z=265143&m=501953

       回答者:michealee3721 - 护国法师 十四级 1-5 19:30

       竹林七贤,诗魏末的七位有名文士,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嵇康

       嵇康(224—263),三国时谯国銍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於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於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獮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

       山涛(205—283),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於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向秀(约227-272),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 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后郭象“ 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张“ 名教”与“自然” 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遥”,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于“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遥” 而违反“名教”。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颂〉一篇。

       阮咸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贤” 之一。阮籍之侄, 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为人旷放,不拘礼法。善弹琵琶。

       王戎(234—305),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惠帝时,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

       他们的肾我不是很了解。

竹林八贤是谁

       战争概述:公元663年九月,中日历史上的第一场的大规模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场大规模海战,在白江口(今韩国锦江)上演。唐王朝的两百余艘战 船大败日本(倭国)千余战舰,焚毁倭军战舰四百余艘。通过此战,得以再次平定百济,高丽也随之被征服,唐王朝扶植新罗统一朝鲜半岛。 >将帅星数:★ 苏定方 刘仁轨 黑齿常之 >精彩星数: >政治影响星数: >综合星数:6.5☆ >战争类型:火战——中国历史很多著名的火战,却常常发生在水上(及海上),白江口海战是为例。 >战争深度解析: >公元2008年,活跃在亚丁湾的索马里海盗吸引了世界人民的眼球(该帮海盗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09年度风云人物),当然也危害了世界各国海上贸易安全。 >当许多国家纷纷派出舰队保护自己国家的商船海员安全和利益时,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也出发了。 >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近五百年后,中国的海军力量第一次出现在异国海域。 >在亚丁湾,中国海军会遇上日本海上自卫队护卫舰,但这次双方不会大打出手。 >擦身而过的刹那,不知双方是否会想起一千年多年前白江口的硝烟。 >公元七世纪的朝鲜半岛,是鼎立的格局。 >除了让连续三次碰壁的高句丽,朝鲜半岛的另外两股势力分别是百济和新罗。 >百济国是扶余族的一个支系,建国于公元前18年。首任国君是温祚王,占据了朝鲜半岛西南部。从公元四世纪到六世纪,百济一直与高句丽争夺朝鲜半岛的霸权,渐处下风,后来百济改变战略,与高句丽联合,蚕食新罗。 >新罗国由辰韩朴氏家族在公元前57年创建,占据了朝鲜半岛东南部,三国之中新罗最弱,在面对高句丽和百济国的联合攻击下,新罗国只有向唐帝国寻求援助,以对抗高句丽和百济。 >当灭突厥,平薛延陀、吐谷浑,取得一系列的外事胜利后,当年表叔杨广三征高句丽惨败而归的旧事却总也挥之不去。 >李世民的潜意识中,总想去完成杨广所不能完成的事。 >贞观五年(631年),李世民派人到辽东收葬死于隋末三征高句丽的士兵骸骨,李世民特意让部下做了一件事,让人把高句丽人在当地建立的用以炫耀武功的“京观”给砸了。 >高句丽王建武知道该消息,开始了对唐帝国的战备工作。在辽东修筑了千余里的长城,同时加强辽东诸城的防御工作。在南边,又与百济联合,希望消灭新罗。 >唐帝国当然不会希望在旁边多一个强大统一的邻居,朝鲜半岛保持三足鼎立是适合唐帝国利益的,李世民不会允许高句丽人的强大。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李世民特地从长安移镇洛阳(后又亲自督战),派出十万大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刑部尚书李亮率兵四万、五百艘战舰由莱州渡海直逼平壤,另一路由太子詹事李绩率兵六万直趋辽东。 >唐军遇到了高句丽人顽强的抵抗,虽然取得一些局部的胜利,但顽强的高句丽人一直将战事拖到了次年的十月。天气变得寒冷,而人员和物资消耗的巨大,让李世民不得已结束了第一次远征高句丽的征程,他也终于知道当年杨广为什么会连续三次摔进同一个坑里。 >唐太宗李世民是头倔驴,在高句丽人面前丢掉的面子,他一定要找回来。不过他比杨广聪明的是,有鉴于失败的教训,对高句丽,他不再实施大规模兵团攻坚战,而是改用小股部队进行袭扰。 >袭扰战非常成功,高句丽举国不安,无心农耕,极大地损耗了高句丽的国力。 >公元649年,当李世民准备发兵三十万再征高句丽时,历史没有给他犯错的机会,他于当年五月驾崩。 >唐高宗时代,唐帝国继续着对高句丽的疲劳袭扰战,同时继续扶持朝鲜半岛三国中势力最弱小的新罗,维持三国鼎立政治格局。 >日本古称倭奴,其国王以天皇为号,从东汉起就接受中原政权的册封。从开始,倭奴对朝鲜半岛有了扩张的野心,他们在朝鲜半岛采取与百济联合对付新罗的策略。 >在东亚朝鲜半岛上,形成了唐帝国与新罗对抗高句丽、百济、倭奴的格局。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百济在高句丽、倭奴的支持下,向新罗发起大规模进攻,连取新罗三十三城。新罗向唐帝国求援。唐高宗派程名振、苏定方于公元 665年和公元669年两度征伐袭扰高句丽。在660年,又派苏定方率十万水陆军在新罗军五万兵的协同下,大举进攻百济。 >该年八月,苏定方从成山(今山东荣成东北)渡海,于熊津江口(今韩国锦江)强行登陆,歼敌数千。一路,直逼百济都城(今韩国公州城)。在百济都城下,双方展开决战,百济大败,百济王被迫投降,唐、罗联军灭百济。战事并没有结束。对于百济的灭亡,百济亡部和倭奴都不甘心。苏定方占据百济后采取了高压政策,一时百济各地反抗力量四起。百济人黑齿常之纠集流亡部抗拒 唐军,队伍发展到三万余人,恢复了百济二百余城。而百济僧人道琛也拥众据周留城(今韩国全州西),并前往倭奴迎回流亡的百济王子余扶丰为王,倭奴也派出大 军护送余扶丰回国,对抗唐军。 >此时苏定方已回国,刘仁轨成为了唐帝国在朝鲜半岛的军事指挥官。 >刘仁轨,汴州尉氏人,平民出身,少年非常好学,有很棒的文字功底,被河南道使、管国公任瑰所常识,提拔为息州参军,后转陈仓尉。 >身处隋末唐初风云际会的乱世,刘仁轨的前半生却默默无闻。直到贞观十四年(640年),刘仁轨杖毙级别高于自己却豪纵无礼的陈仓折冲都尉鲁宁,此事传到太宗李世民的耳中,才知道了刘仁轨这个人。很快刘仁轨被提拔为新安令,后迁给事中。 >显庆元年(656年),刘仁轨在办一个案子的时候得罪了皇后武媚娘的心腹李义府,被贬任青州刺史。 >公元660年,大唐灭亡百济之战,刘仁轨随李绩远征高句丽,统领水军督海运,保障后勤,结果出海遇大风,死伤严重。李义府趁机参刘仁轨一本,刘仁轨被免职,以白衣身份随军作战。 >公元661年三月,唐帝国命王文度为熊津都督,安抚百济民众,但王文度没到任就死了。于是唐高宗想到了刘仁轨,任他为检校带方州刺史,代王文度前往百济。 >第一次担任军事主帅的刘仁轨已经六十岁了,但六十岁的菜鸟刘仁轨的处子战非常完美,在熊津口大败百济道琛部,歼敌万余,解百济熊津城留守刘仁愿之围。 >百济的战事一直拖着,苏定方久攻高句丽国都平壤又一直不克,被迫归国。百济国内的反抗势力一直彻底无法铲除,唐 *** 的底气开始不足。唐高宗下诏书指示刘仁轨班师,唐军将士也希望早回家乡。但刘仁轨向唐高宗打了报告,仔细分析了百济的形势,认为唐军应该在百济继续坚守。 >而百济军也认为此时的唐军肯定撑不下去,数着指头算唐军回家的日子。这时刘仁轨、刘仁愿率部向百济军发起袭击,百济军不备,被连克数城,大受打击,内部又发生了火并,已经无力再对抗唐军。 >他们的希望放在了倭奴人身上。 >公元660年,唐帝国平定百济,倭奴齐明女天皇就企图亲征,与唐军开战,但走到九州病逝。龙朔三年(663年),新倭奴天智天皇令倭将毛野稚子率三万精锐、近千艘战船直扑百济。唐 *** 闻知倭人发兵,也命熊津道行军总管孙仁师率七千人开赴熊津,与刘仁轨、刘仁愿部会师。 >面对倭人的增援,唐军决定先行向百济军、倭军的大本营周留城发起进攻,兵分二路:刘仁愿、孙仁师率陆军从陆地向周留进发,而刘仁轨率大唐海军由海路进抵周留城。在白江口,中、倭两军相遇,开始了历史上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倭军约有万余人,战舰近千艘。而大唐刘仁轨的海军仅有七千人,战船二百艘。但是当时大唐帝国的造船技术远远先进于倭奴人,最大的舟船长达百尺(约三十米),宽约五十尺(十五米),而倭奴水军大都为竹木小船。 >唐军先达到达白江口。后抵达的倭军率先发起攻击,被唐军击退,倭军再攻,仍然再次败退。抵挡住对手的两次冲锋之后,刘仁轨利用唐军战船高大的优势,将倭军的船只左右夹住,再用火箭攻击,一时江中烟火满天,倭军被打得落花流水。 >在白江口,刘仁轨的海军大败倭军,焚毁倭军战船四百多艘,歼敌万余。 >中日历史上的第一次遭遇战,以中国的大胜告终。 >在陆地上,百济、倭奴的军队也抵挡不住大唐、新罗联军的进攻,水、陆二路大败,倭奴人被逼率残部逃回倭奴。从此战之后一直到明朝,倭奴人再不敢起染指朝鲜半岛的野心。 >百济再次被唐帝国平定。 >百济的平定,也使与唐帝国僵持多年的高句丽腹背受敌。白江口海战后四年,唐高宗派李绩、刘仁轨、庞同善、高侃、等将强势出击,终于逼迫高句丽王打开平壤城门,向唐军投降。 >新罗终于在唐 *** 的扶植下,统一了朝鲜半岛。 >而百江口海战,则作为中日战史上第一次交锋及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海战永载史册。 >战争人物命运走向 >刘仁轨: >平定百济后,刘仁轨继续镇守百济。他比较注重安抚民众,稳定了百济国的局势。麟德二年(665年),刘仁轨带着新罗、百济、倭奴、耽罗四国使者回长安,四国皆表示了对唐帝国的忠诚。唐高宗非常高兴,拜刘仁轨为大司宪。 >公元668年,刘仁轨出任辽东道副大总管,参加了平定高句丽的最后一战,并与薛仁贵共同镇守平壤,不久告老还乡。 >不久唐军在大非川惨败于吐蕃,西面战事紧迫。刘仁轨又再度复出,出任陇州刺史。 >公元675年时,刘仁轨七十三岁高龄时,又一次远征百济故地,大破新罗兵。回朝后,被拜为尚书左仆射。 >垂拱元年(685年),刘仁轨病逝,享年八十五岁。中国历史上大器晚成的名将,刘仁轨是典型范例。 >战争猜想:中日战争史上的第一次碰撞,其实毫无悬念。白江口之战,从数量上看是唐军以弱胜强,但以当时中日海军的实力来讲,大唐海军的战斗力远胜倭奴人。以大唐海 军的战斗力,不禁令人猜想,从隋炀帝杨广到唐太宗李世民,对高句丽作战,都是以陆地辽东战场为主线,如果换个思路,改由水路为主,避开辽东该死的气候和险 要的山地,用得着付出八征高句丽这样巨大的代价吗?

       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

       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在政治上,阮籍、刘伶、嵇 康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更因此被杀。相反王戎、山涛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并成为其政权的心腹。在文章创作上,以嵇康、阮籍为代表。 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他以老庄崇向自然为论点,说明自己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又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 二首,透过比兴、寄托等手法,隐晦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恶行,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由是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嵇康

       嵇康(223~263),三国时曹魏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谯国□县(今安徽宿县)人。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 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 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其罪证之一便是《与山巨源绝交书》。当时太学生三千人请求赦免嵇康,愿以康为师,司马昭不许。临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广陵散》一 曲,从容赴死。

       在人生哲学上,他的主张是: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个性凌厉傲岸,旷逸不羁。

       有趣的是,嵇康临刑前,对儿女最放心的安排是,叫他们投靠山涛(山巨源)。而在嵇康死后,山涛一直悉心照料并抚养着他的儿女。演绎出一段“君子和而不同”的佳话。

       阮籍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今属河南)。生于建安15年。父亲阮瑀,是诗人、散文家,「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亲随吏员,当时军国书笺多由他和陈琳 两人草具 。阮籍三岁的时候父亲过世,但因为曹氏父子及阮瑀友好出于长期共事的情谊,对于阮籍及其母亲深怀同情,并有所照顾。阮籍年少时以好学不倦、不慕荣华富贵、道德高尚的古代读者―颜回、闵子骞微效法的榜样,刻苦攻读。除此之外,他还习武。但是少年的阮籍也沾染上一些浮华公子的作风。当时有一批宗是戚 属的豪门公子,颇以浮华相尚,如何晏、李胜,再洛阳互相连结,构煽风气。阮籍与他们年龄接近,难免受了些风气影响,可是阮籍始终未予其流。

       阮籍非常鄙视礼法之士,所谓礼法之士主要是投靠司马氏父子的一些人物,这些人多是文人,他们为虎作伥,仰承思马氏父子的意旨,鼓吹「唯法是修,唯礼是克」,以礼法、名教为工具,来巩固篡夺来的权利,同时束缚政治反对派的手脚。这种礼法是司马氏集团用以配合其血腥屠杀政策的一种政治打击异己的手段。 阮籍在对付这些礼法之士,最有名的就是他的青白眼。

       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稽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斋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据说,他的母亲去世之后,稽康的哥哥稽喜来致哀,但因为稽喜是在朝为官的人,也就是阮籍眼中的礼法之士,于是他也不管守丧期间应有的礼节,就给稽喜一个大白眼;后来稽康带着酒、夹着琴来,他便大喜,马上由白眼转为青眼。从这一段故事中,我们除了可以发现阮籍对于礼法之士的鄙视外,也可以明显看 到他不为礼俗所限制,稽康也是一样。他不会因为守丧就将自己的情绪隐藏起来,觉得不喜欢的就清楚的让人家知道,我想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特殊现象。阮籍对礼法之士的憎恶,除了表现在青白眼外,还表现在他的赋中。

       阮籍性格浑朴旷放,嗜酒,酣饮、痛饮、狂饮,不拘场合,有酒必醉。其出发点同稽康服药是一样的,都是希望以此为途径来超脱现实、消解矛盾。阮籍曾数次在醉酒掩护下躲过了司马氏集团像他伸来时而拉拢,时而加害的手。从政治上来说,阮籍的态度是比较软弱的,他看到曹魏皇室大势已去,司马氏执政已成为无法更改的现实;他明白服药飞升之事太渺茫,他还得在司马氏 统治下打发日子,他既不愿同流合污,又缺少在政治上向司马氏集团挑战或明确地划清界线的勇气,所以对阮籍来说,醉酒是最好的摆脱政治困境的方法。

       这里有几个有关阮籍喝酒的小故事。

       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肫,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

       从这段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阮籍他违背礼法的行为。母亲过世,他不但坚持下完棋,而且还吃肉喝酒,虽然他是故意这么做,不过我却觉得他也蛮痛 苦的,要压抑心中丧母之痛,以表现出他不为礼法所约束的一面,就我来看,他大可以放声大哭,哭完以后便应感到高兴,因为阮籍很崇尚老庄,庄子在妻子死后, 不但不悲伤,反而还替他妻子解脱人世间的痛苦感到高兴。所以我觉得他可以效法庄子并加以改良,这样一来,不但达到他想的境界,也不用压抑心中的痛苦。

       阮公邻家**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我想这在当时的社会也是很少见的。醉了就倒卧在**身旁,在以前的社会,男女授受不亲观念的束缚下,这样的情形也是不能为世人接受的。(四)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这样的事情要是发生在现代,恐怕还是很难令人接受的吧!一个不认识死者的人来吊哀,还哭的很伤心,我们一定会觉得他是疯子,不然就是来捣乱的。像阮籍这样完全不顾别人眼光,自己觉得值得的就去做,实属难得;不过这不禁让我怀疑,为什么自己的母亲去世了要装 的如此坚强,但却对一个不认识的女孩子去世感到非常难过,我觉得这除了违背礼法外,也违背了人性。

       三、文学成就

       三国后期出现正始文学,人们习惯用他来代表整个魏末的时期文学。正始文学的最重要作家就是阮籍、稽康。阮籍既是诗人,也是散文家,还是赋作者。他 的诗歌成就主要是咏怀诗八十二首。就内容而言,「忧生之嗟」 和「志在刺讥」 在咏怀诗中占有很大的份量。除了这两大内容外,还有自述身世志尚、念友、隐 逸神仙等方面的描写。咏怀诗在艺术方面有两个极为显著的特色及蕴藉含蓄和自然飘逸。蕴藉含蓄与文多隐蔽有直接关系,阮籍为了避免严重的现实后果,才把诗篇 写的隐约其体、闪烁其词的。这种含蓄,同他在生活中「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的作风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咏怀诗的含蓄,是时代现实的产物,也是阮籍 本人的思想作风、处事态度的反映。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含蓄不失为一种风格,他的好处是能够避免呆板直露,增加诗的深厚度,给读者以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在诗歌史上,咏怀诗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阮籍咏怀诗在反映重大社会现实方面是不如建安诗歌的,但它在个人抒情的深度上,在描写内心曲折的活动上,以及运用比 兴的手法上,则又有超越前人的建树。它堪称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代有代表性的优秀五言诗之一。阮籍的散文,今存较完整的有十篇。其最重要的散文著作应推「大人先生传」,写法上接近于赋,以对话方式展开,虽名传,实际上并非真正意义的传记作品。总的来看,阮籍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散文家。他尤其对于五言 诗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四、结论

       准备完了阮籍,我觉得在当时的大环境下,造就了很多像阮籍这样内心和现实生活矛盾的人,或许阮籍在他听到母亲过世的时候,他也很想放声大哭,但就 碍于当时的环境造就出的矛盾性格,使他以吐血的方式来传达他内心的哀痛。我觉得,既然他是一个这么勇于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的人,为什么不干脆放声大哭 呢?不过话说回来,我也很佩服阮籍有和时代、政府、社会挑战的勇气,就连现在这样开放的社会风气,我想都不会有几个像阮籍、稽康这样的人吧!我想准备完了 竹林七贤,对他们的印象不再是不穿衣服、放浪形骸而已,还有更多更深入的层面,都在这次的报告中了解。虽然我没有像他们这样挑战社会的勇气,不过我为他们 每个人不同的独特性感到感动!

       王戎

       一、生平

       1、生于大富之家

       王戎,字浚冲,山东省琅琊林淅人。王氏一族在林淅是有名望的大族,从他的亲族辈中,便出了王衍、王澄、王导、王敦,等人物,掌握着东西两晋政府的 政坛,有「八王」之称,与同为山西名族的斐氏「八斐」并称。王室与斐氏也有亲交,王戎的女儿及嫁给斐頠为妻。王戎的祖父,是魏朝的凉州刺使、贞陵亭侯,所 以他自小便生活在优渥的家庭环境中。因此在这样的影响之下,也可多少得知他长大后的个性。

       2、神童---王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雅量篇.4

       从此之后,王戎便被称为「神童」。另一件事发生在王戎七岁之时,据世说新语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闲攀栏而 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从这两篇中,对与王戎的描写当中,可以得知王戎的确可以说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尽管可能说有点夸大 的效果,不过也可以得知王戎真的自小便是一个聪明的小孩子,可谓聪明过人。在晋书本传又记载说王戎的眼睛特别炯炯有神,能够视目不眩,斐楷见了,大为惊叹 说:「容眼烂烂,如岩夏电」这就是说他的眼睛光彩有神。

       王浚冲、裴叔则二人,总角诣锺士季,须臾去后,客问锺曰:「向二童何如?」锺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后二十年,此二贤当为吏部尚书,冀尔时天下无滞才。」赏誉篇.6

       在这一篇中所记载的正是王戎和斐楷果如锺会所料,成为当时西晋政坛上的要人了,也可看出其小时候的成就是不凡的。

       二、竹林七贤之列

       1、加入七贤

       在七贤当中,王戎的年纪是最轻的,他比山涛小二十九岁,比阮籍小二十四岁,比稽康小十一岁。

       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德行篇.16

       可以得知,在稽康受刑而死的时候,王戎二十九岁,则王戎九岁的时候便认识稽康,同时还交往甚密。王戎之认识阮籍是在十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王浑,官任上书 郎与阮籍是同事并有亲交。王戎也跟着父亲住在尚书郎的官舍中,阮籍每一次来拜访王浑,谈不到几句话,就转到王戎的房间,这对忘年之交,一谈就是大半天。阮 籍这样对王浑说:「浚冲清俊绝伦,不是你比得上的。与阿戎说话,比与你说话来的有趣多了。」虽然这样,但王戎毕竟在气质上,抱负上与阮籍、稽康有很大的不 同。

       2、七贤中的俗物。

       嵇、阮、山、刘在竹林酣饮,王戎后往,步兵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王笑曰:「卿辈意,亦复可败邪?」

       排调篇.4

       在这一篇文章中,可以得知,王戎比起这几位前辈中,王戎少了他们的思想家,文学家的气质风度,相反的却充满了世俗的官宦之志,所以阮籍讥讽他为俗物。可是 王戎也反驳的说像你们这样的人,还有谁可以扫你们的兴呢?可以知道阮籍、稽康等,这些人不管任何事情其实对他们而言都是无所谓的,也许我们可以知道王戎的 性格中可能不是这样的人,在王戎的生长背景中,他是一个富家子,他有理想的抱负,他要晋升仕途,可以得知多少家庭的背景给了王戎影响。

       三、入世入仕

       1、宦海生涯,与世浮沉

       生在门阀世家,有深厚的家庭背景,自幼又被视为神童的他,又有官宦之志,很自然的便走入官场。魏甘露二年(公元二五七年),王戎二十四岁时,被司马昭争为 相国橼(宰相的属官),而推举他的,就是那位司马昭前的红人锺会,锺会是明理派清谈的代表人物,基本上是反对七贤的,也就是他是稽康走上死亡之路,而身为 「七贤」之一的王戎竟然接受他的举荐而为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戎的世俗性,使他在波澜起伏的政界中,几次化险为夷,而升到司徒的贵显地位,终以老官 僚结束一生。

       2、由出仕看王戎

       对于王戎的出仕,其实也是不用过于讶异的,因为从王戎的生长背景来看,生于官宦之家的王戎,从小可以说是耳濡目染,应该也可以说是接受不少父亲的 思想,同时也可以说是他看多了所谓的官场冷暖,因此王戎有他一套特殊的保身方法在这个浮浮沉沉的官海之中,也因为这样,王戎的避祸思想,也就在他的政治生 涯中有着很大的影响。

       四、百善孝为先

       1、母丧之忧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德行篇.17

       在这一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和峤虽然遵守礼制服丧,但是比起王戎而言,王戎可以说是在精神上比和峤更加的悲伤,王戎的悲伤虽然不一定符合礼制,但并不是 这样就是说他不够悲哀,反而在精神层面上,更胜过和峤一层。是一种精神上的极大悲哀,也就是说他的悲伤已经到了不能用行为去表现出来,甚至已经到了所谓的 哭不出来的地步,或许样说有些的悲哀,可是在世说中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的确是悲伤的过度。

       2、框世虚名与实至名归。

       在魏晋的风潮中,我们可以知道因为九品官人法的影响,因为有许多想要晋升仕途的士子,有很多的人,都有所谓的假孝、假慈、假悲、胜至于假义,已博 取是世间的名声,来作为自己晋升仕途的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可以知道王戎这个人是一点都不做作,毫不虚假的放开自己的情感,不为世俗的眼光。

       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锺,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伤逝篇.4

       我们可以看的出来,王戎是个重情感的人,不管对于初生之子,尽管初生之子对于王戎是没办法有所谓的感情可言,但是王戎却依旧对其子有深刻的感情,由此可知王戎是一个重情之人。

       五、俭吝

       (一)、吝啬之过

       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俭吝篇.2

       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俭吝篇.4

       王戎女适裴頠,贷钱数 万,女 归,戎色不说,女遽还钱,乃释然。俭吝篇.5

       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 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契疏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筭计。 俭吝篇.3

       由这四则记录中,我们可以知道王戎极端的吝啬。

       六、明哲保身的老官僚

       元康九年(公元二九九年),王戎六十六岁,由于贾后想要专权,以致于发生了愍怀太子的废立事件,贵为太傅的王戎却始终保持沉默。第二年,赵王司马 伦等又起而杀贾后,这时被视为贾后同党的数十个高级朝廷官员,也同时受到牵连而被诛杀,王戎的女婿尚书左仆射斐頠也是其中之一,王戎因此受到牵连,但是由 于他的明哲保身,所以仅是辞职下野,而没遭到生命的危险。此后的八王之乱发生,晋王室面临着空前的危机,王戎虽然也被卷入这政治的漩涡中,但他却是学习着 古代君子伯玉的榜样,尽量避免卷入这场风暴中,虚与委蛇周旋着。

       王戎一生,官运亨通,平步青云,位高爵显,身当国家重任,但却对朝政一无贡献,只是一味的逃避求荣,阿谀求全。对于王戎这个人而言,可惜的是他的 以前的政治抱负,在他掌握大权时,却因为一味的避祸,而对国家、对人民,并没有做到贡献,十分可惜;但是我认为,这也许也是在乱世中一种生存的方式吧!就 竹林七贤而言,王戎是有些愧于一个「贤」字的。因为王戎之于山涛皆为入仕之人,山涛虽有后人评:「贰臣」,但他为官尽责、选贤与能,此番作为是有利于老百 姓的,在这样的时代里,许多人在朝为官只为享受荣华富贵,而他愿意为老百姓的福祉努力实在令人感动,至少为魏晋政治这个黑暗期带来一丝的光亮;所以,相较 之下,我是比较欣赏且认同山涛的方式。

       刘伶

       一、生平

       刘伶在七贤中是传记最不明了的人物,他的生卒年代以及他儿子的名字都没有留传下来。他字伯伦,江苏沛人。

       刘伶身长六尺,貌甚醉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容止篇.13

       他身高仅一公尺四十,不仅人矮小,而且容貌极其丑陋。但是他的性情豪迈,胸襟开阔,不拘小节。平常不滥与人交往,沉默寡言,对人情世事一点都不关心,只有和阮籍、嵇康很投机,遇上了便有说有笑,因此也加入了七贤的行列。

       二、仕途

       他在官职方面,做到建威参军。据说在泰始年间,他初上意见书,主张「无为而化」之说,却被斥为无益之策。当时同辈们都得到高第官位,只有他被罢了官。罢了 官以后的刘伶,更是日日「醉乡路稳宜频到」,终于嗜酒寿终。反而在那文人动辄被杀的乱世得以苟全性命而寿终,也可谓「不幸中之大幸」了。

       三、以酒为名

       他的家庭是很穷困的,但他并不以为意,反而嗜酒如命。

       《晋书》本传记载说,他经常乘鹿车,手里抱着一壶酒,命仆人提着锄头跟在车子的后面跑,并说道:「如果我醉死了,便就地把我埋葬了。」他嗜酒如命,放浪形骸由此可见。

       有一次,他喝醉了酒跟镇上的人吵架,对方生气地卷起袖子,挥拳就要打他,刘伶却很镇定从容地说:「我这像鸡肋般细瘦的身体,那有地方可以安放老兄的拳头。」对方听了,笑了起来,终于把拳头放了下来。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 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醀然已醉矣。」 任诞篇.3

       (有一次,他的酒病又发作得很厉害,要求妻子拿酒,他的妻子哭着把剩余的酒洒在地上,又摔破了酒瓶子,涕泗纵横地劝他说:「你酒喝得太多了,这不是养生之 道,请你一定要戒了吧!」刘伶回答说:「好呀!可是靠我自己的力量是没法戒酒的,必须在神明前发誓,才能戒得掉。就烦你准备酒肉祭神吧。」他的妻子信以为 真,听从了他的吩咐。于是刘伶把酒肉供在神桌前,跪下来祝告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说完,取过酒肉,结果 又喝得大醉了。)

       从这骗取酒肉的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他滑稽多智、放荡不羁的一面。不但是人,就连鬼神也不放在眼中。

       关于喝酒,竹林七贤里的每一个人都喜欢喝酒,但刘伶却独以酒而闻名,可见他的酒量之多。他的喝酒,或许同阮籍一样,是因为受逼于黑暗的政治,污浊的社会, 但他确能沉醉在酒乡的混沌世界中,不像阮籍、嵇康是充满着愤懑之心的,阮籍甚至还在酒后吐了血。他喝酒的方式也是极其豪迈的。伴随着狂饮而来的,自然是行 为上的放荡。

       四、天地为房屋,屋宇为衣裤

       刘伶是个醉鬼,他的思想接近庄子。刘伶经常沈湎于酒中,无视礼仪,任性胡为。从嵇康、阮籍那里学到一些皮毛,放荡荒唐、玩世不恭者有之,学识胆量皆无,终日醉醺醺。他好赤裸身体,时常在家里脱光了衣服饮酒。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任诞篇.6

       (客人进屋找他,假如有人来讥讽他,刘伶大言不惭,他就傲然地说道:「天地是我的房屋,室内是我的衣裤,你们为什么要钻进我的裤裆里来?」)此外他更将这种境地,表现在他那篇著名的文章――《酒德颂》中。

       五、酒德颂

       《世说》「刘伶着酒德颂,意气所寄。」活在污浊的乱世,却又无力挽救当时的社会,刘伶只好放浪形骸,同时更借着酒醉的言辞行动,来表示他憎恨虚伪的道德礼教,以及自己内心对自然纯真的追求。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酒是务,焉知其余。

       有贵介公子,搢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攘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先生于是方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曲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

       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电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攘焉如江汉之载浮萍,二豪待侧焉,如踝赢之与螟蛉。 酒德颂

       这篇文章的大意是说:「有所谓大人先生者,他将宇宙看做是自己的家,以为一万年不过是转瞬之间而已,他随着自己的意思到任何他想去的地方,行也好止也好, 只有酒是他的乐趣,其它的乐趣他瞧都不瞧。贵公子、搢绅处士们,听到他的风评,没有一个人怒目相向的,拿礼法来非难他。但先生手中却不停地拿起酒杯,拂去 落在髯上的浊酒,陶然醉倒。他不觉寒暑,也没有利欲之情,将这个世上的杂然万物,完全看做是漂流在大河上的浮萍。」

       这样的人生观,也不外是「齐祸福、一死生」的老庄思想。《晋书》本传说他:「虽陶兀昏放,而机应不差。未尝厝意文翰,惟着《酒德颂》一篇。」在文章中,他 借着所谓的「大人先生」寄托了他求追精神自由的心境,并攻击那虚伪的世俗礼教中的贵公子、搢绅处士。全文充满了奔放自在的讽刺意味。

       阮籍虽然厌恶那个社会,但他却不得不活在魏朝的官僚社会里,尤其与专权的司马氏有着若断若离的关系,使得他满腔的苦闷,一旦发泄出来。便成为锐利痛快的怒 骂(《大人先生传》)。而刘伶则与之相反,一开始便在官场上不得意,不被那个官僚社会所接受,因此他在《酒德颂》中对于礼法之士所表现的不屑,便尽是一片 揶揄嘲笑的态度了。

       阮咸

       一、生平逸事

       阮咸,字仲容,河南省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开封附近)人,籍兄武都太守熙之子。他的父亲阮熙,官至武都太守;在「竹林七贤」中,关于阮咸的各种史料很少,对他的研究也就比较困难一点,在查阅了一些书籍之后,可以看出阮咸有两个很重要的特点:一是任达不拘,一是音韵高手。

       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杆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任诞篇.10

       在七月七日这天有晒衣习俗,阮咸家贫,竟以长杆挂犊鼻裤(短裤、贫贱者之服,魏晋名士夏日喜欢穿犊鼻裤,表示洒脱)于院中,与北阮纱罗锦绮形成对照,自然 地表现出阮咸任达不拘礼节,然而亦说明,阮咸虽家贫,而其士族之优越门第和身分并不减。阮咸虽未能免俗,但所作所为亦不同流俗。这时候的他其实还只是个少 年,但作风却也与阮籍不相上下,而那位以「穷途之哭」而著称的阮籍,就是他的叔父,两人合称为「大小阮」。虽然叔侄间有辈分差距,但却不拘形迹,经常像朋 友一样共同游息,那种放浪不羁的生活作风,也的确各有千秋。

       阮咸和阮籍一样,生平也很鄙视礼法。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他们崇尚老庄之说,鄙视种种所谓的繁文缛节;而另一方面,这也是对当代权贵们的一种实际抗议。由于此 时的政治主流乃是以礼法为主,主张「以孝治天下」,不同于曹操当时的「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把原本抛弃了的礼法,拿来当成为巩固权位的借口。 阮籍曾愤懑地说:「礼教岂为我辈而设。」而阮咸也在母丧期间,穿着孝服,骑驴去追自己私恋的一个鲜卑婢。

       阮仲容先幸姑家鲜卑婢,及居母丧,姑当远移,初云当留婢;既发,定将去。仲容借客驴着重服自追之,累骑而返,曰:「人种不可失!」即遥集之母也。 任诞篇.15

       这种超越自古的传统礼制,其实都是对礼法尊严的一大讽刺。因为当时的礼法已经失去它原先的意义。

       在当时礼法甚严,阮咸纵情越礼,放浪自适、饮酒享乐的行为,或多或少阻碍了他的仕途。

       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 任诞篇.12

       读完此文,其实猪也是天地万物所生,又何必区分地位的高低及卑贱。想想仲容与群猪为瓮共饮盛况,也能体会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那种放达不 羁的豪气。且阮咸的「达」是任意而为之,随心所欲,较不同于阮籍的「达」是因对世俗礼法无奈而为之,这是他们两个不同之处。

       然而这些行为,在名教社会,有冲击礼法和解放个性的积极作用。因为在当时,一些礼法之士卑鄙而无气节,名士们的不拘礼法恰好是对礼法虚伪的揭露及抗议。因此,不拘礼法仅只是其一方面的表现,而还有另一方面的表现。

       山公举阮咸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 赏誉篇.12则

       (晋书阮咸传)说:「山涛举典选,曰:『阮咸贞素寡欲,深识清浊,万物不能移。若在官人之职,必绝于时。』」这对阮咸是很高的评价,阮咸虽不拘礼法,而能 贞素寡欲,深识清浊,不为外物移心,这乃是老庄玄学之素养,越名教而任自然。这表明不拘礼法乃其表现形式,而贞素寡欲为其内心世界,此乃名士的精神本质。 如果仅有不拘礼法,则不过是狂人,是不能成为真正的名士。只可惜,晋武帝仍以阮咸的沈溺于酒乡,不予以重用。

       二、阮咸与荀勖

       七贤之中,除了阮籍、嵇康对音乐有深厚的素养外,阮咸也是杰出的音乐天才。他虽然名列「竹林七贤」,但他的文学作品并没有流传下来,反而是因音乐上的成就而为世人所认识。颜延之说他:『达音何用深,识为在金奏』即是赞扬他在?/ca>

       参考资料:

/blogview.asp?logID=853&cateID=1

       好了,今天关于“尉氏天气”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尉氏天气”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